顾问:何光暐 编委主任:张坚钟 张晓明 副主任:李强 总编:税欣
2024年4月24日 星期三
点击率:1041732次
关于我们

最新信息
您的位置:首页 >>陕西黄研会 >>查看信息

加强渭河生态治理

发布时间:2010.8.1  新闻来源:中国黄研会  浏览次数: 4570

 

   
  陕西省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加强渭河生态治理促进大关中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干流全长818公里,由甘肃省天水地区流入陕西宝鸡,横贯八百里秦川,经陕西省潼关县汇入黄河。渭河干流在陕西境内总长512公里,流域面积6.8万平方公里,虽占全省总面积的1/3,但在此却集中着全省2/3的人口和全省80%的生产总值。渭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经过几千年的演进与奉献,今天成为大关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地带,成为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的重要前沿阵地。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2009年6月国务院批转了由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将把“关中—天水经济区”建成为“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这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举措,对于发挥地区优势和引领作用,推动西北地域经济振兴、深入持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具有重大的实现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范围包括陕西省西安、宝鸡、铜川、咸阳、渭南、杨陵示范区、商洛市部分县和甘肃省天水所辖行政区域。“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规划范围,正是渭河流域所覆盖的大部分地区。
  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渭河流域在历史上曾是最早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地方。渭河孕育了大地湾文化、半坡文化及周秦汉唐文化,为华夏文明的形成做出过巨大贡献,也曾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促进关中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了辉煌的业绩,今天仍在创造现代文明和不断繁荣,是我们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的生命线。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渭河流域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水污染问题、渭河干流中下游河道淤积带来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以及防洪形式严峻等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不容置疑地讲,渭河流域生态治理搞不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目标难以如期实现。
  当前渭河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水资源短缺。渭河流域是资源性缺水地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产生活用水剧增,缺水问题日趋严重。关中地区是主要农业生产基地,由于严重缺水,致使灌溉保证率低,每年都出现大面积农田失灌。由于水量不足,地下水超采,地下水补给河道生态流量大幅减少,尤其是天旱枯水期内,基本无生态水汇入,用水高峰季节时常出现河道断流。水资源的严重短缺是导致渭河污染加剧,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
  二是水质污染严重。近年来随着渭河沿岸工业的兴起及城镇人口的大量增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注入河道逐年增多。虽然通过不断加大治理力度,工业污染得到一定的控制,但仍有一些企业不能稳定达标排放。城镇生活污水的污染压力逐年加大,渭河流域城镇污水处理率不足40%,尚有60%以上未经处理的城镇生活污水直接或间接排入渭河。农业生产中化肥的大量使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及水土流失,也对渭河造成一定程度的面源污染。有调查表明
  二是水质污染严重。近年来随着渭河沿岸工业的兴起及城镇人口的大量增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注入河道逐年增多。虽然通过不断加大治理力度,工业污染得到一定的控制,但仍有一些企业不能稳定达标排放。城镇生活污水的污染压力逐年加大,渭河流域城镇污水处理率不足40%,尚有60%以上未经处理的城镇生活污水直接或间接排入渭河。农业生产中化肥的大量使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及水土流失,也对渭河造成一定程度的面源污染。有调查表明,在前几年枯水期内,渭河干流几乎全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被人们戏称渭河是“关中最大的下水道”。
  三是水土流失严重。渭河流域植被覆盖率较低,森林分布不均衡,生态环境脆弱,沿河生态体系建设尚未全面启动,因受暴雨侵蚀,岸坡崩塌现象严重。由于干流生态水严重短缺,河道时常干涸,河床内无序挖沙,乱倒杂物垃圾,也是造成河道拥堵不畅的原因之一。
  四是防洪形式严峻。固然水土流失、泥沙淤积等是造成洪灾的重要因素,而三门峡水库高水位蓄水发电运行,使潼关地段高程抬升,是造成渭河下游连年洪灾的重要原因。由于三门峡高水位蓄水,原设计未考虑泄流排沙系统,泥沙淤积迫使渭河下游河床升高,临渭区东部一些地段河床已高出两岸地面2—4米,成为“悬河”。下游堤防虽经多次加高加固,但随着河床的淤积抬升,防洪功能不断降低。连年发生水量并不大却高水位洪水漫溢,堤防崩塌缺口,造成洪灾。
  水是生命之源、生存之源,也是发展之源。渭河是大关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依托和基础,只有把渭河的事情办好,精心维护渭河健康生命,让人与水和谐相处,充分利用好水资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传承文明的血脉,促进人类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和陕西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渭河流域生态治理工作。2005年12月,国务院批复了由水利部等组织编制的《渭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要求通过重点治理,用10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渭河流域防洪减淤体系,确保重点河段和地区的防洪安全,缓解水资源短缺状况,改善渭河干流及支流水质,遏制人为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把渭河下游防洪减淤作为治理重点,坚持节流与开源并举,加大节水和治污力度,把解决渭河流域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问题放到突出位置。加强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加快淤地坝建设,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要求渭河流域各省区抓紧制定渭河流域水污染专项规划,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认真组织实施。为确保《渭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提出的治理任务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顺利实施,如期达到规划目标,陕西省于2008年8月出台了《陕西省渭河流域综合治理五年规划(2008-2012年)》明确了建设项目内容和规模,落实各项治理措施,提出了建设计划和资金筹措方案,对确定的治理项目已开始实施。自2005年开始,陕西省政府每年从省级财政投入1.5亿元,先行启动了渭河治理工作。2006年6月1日起,《陕西省渭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办法》正式施行。陕西省省长袁纯清最近在渭河污染治理专项会议上指出,“要站在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三秦人民的福祉计,抓住机遇,加大力度,加快步伐,以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为重点,实现渭河污染治理新突破”。省委、省政府决定,对渭河流域水污染实行综合整治。一是继续淘汰高污染的造纸、果汁行业;二是在陕西关中54个县区建设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三是举全省之力,启动“引汉济渭”工程,补充渭河的生态水,增加河流的自净能力,尽早解决渭河水资源短缺问题。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特征和基本保证,人与水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保护母亲河,关爱渭河健康生命,不仅是党和政府列入议事日程的大事,同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陕西省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作为一个涉及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的社会团体,近年来十分关注渭河的综合治理与开发,一直在为渭河的治理奔走呼号。早在2003年,陕西省黄研会组织理事中的部分学者、专家和水利工作者通过渭河流域实地调研,向省政府提出了解决渭河生态治理的意见和建议。建议加强渭河源头及沿岸植树造林、推进水土保持,治理河水污染、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合理配置水资源,建议把堤防、公路、林带、景观与城镇建设为一体的综合治理工程,这些建议基本被省政府相关部门采纳和应用。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通过各种形式表达要加快治理好渭河的意见和建议。已近80岁高龄的原陕西省政协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安启元同志,对渭河生态治理锲而不舍、信心百倍,曾六次向全国政协会议提案,建议彻底根治渭河水患,多次呼吁将渭河治理纳入全国治黄规划,由国家统筹安排,各省区密切配合,加快投资治理。陕西省黄研会近期又通过走访、座谈、接待来信来访等形式,集中收集了一些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及基层干部、群众的建议和意见。一致认为,渭河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在黄河的治理开发和水资源配置中占有重要地位,渭河作为陕甘两省人民的母亲河,处于国家经济战略部局“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地带,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战略意义。而渭河的现状成为制约大关中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首要“瓶颈”。因此加大力度,采取果断有效措施,加快生态治理,解决渭河水资源问题,以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陕甘两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其意见和建议主要内容如下:
  1、认真实施国务院《渭河流域重点近期治理规划》和《陕西省渭河流域综合治理五年规划》,把渭河生态治理项目真正落到实处。
  渭河生态治理涵盖防洪、节水、水土保持、污染治理、水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建设与技术研究等多项内容,应加强统一领导,明确职责,拓宽投资渠道,积极筹措资金,明确治理思路,严格项目管理,创新管理机制,提高治理效益,加强科学研究,促进科学治理,严格行政执法,强化监督检查,落实责任追究,早日实现渭河综合治理。
  2、加快“引汉济渭”工程建设步伐,首先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难题。
  将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作为渭河生态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国家的支持下,建设一批新的蓄水、调水工程。要充分利用省内跨区域方便调水的优势,做好“引汉济渭”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高度认识这是促进大关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战略措施,尽早完成运行。进而规划“引洮济渭”、“引嘉济渭”等大项目调水工程,充分解决渭河水资源短缺问题。
  3、突破区域与流域的界线,建立统一管理模式。
  渭河流域存在的问题由来已久、情况复杂,加之技术管理手段落后,基础设施薄弱,治理工作不协调,一些地方和部门重经济发展轻生态环境保护,重本区域经济效益轻流域整体综合治理等做法,对水资源的统一调配及渭河综合治理都带来一定的难题。尤其是个别地方出现边治理、边损坏的状况,更使人无法容忍。水的资源特性、流域特性、功能特性、服务特性决定了水资源必须进行统一管理,必须建立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树立“一盘棋”的治理理念,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指挥。
  要解决渭河下游洪灾隐患问题,必须改变三门峡水库的运行方式。
  三门峡水库高位蓄水发电,导致泥沙淤积严重,形成拦门沙坝,使渭河下游各县生态环境恶化,连年发生洪灾,给灾区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灾难和巨大损失,给各级政府遗留下复杂的防汛、抗洪及灾民的生产、生活、安全保障等诸多问题,并造成100多万亩地下水恶化、60多万亩土地盐碱化,直接影响着国家对渭南市重点项目的布点,影响着渭南招商引资的生态环境和渭南中心城市的扩展。仅2003年8月的一次洪灾,造成直接损失23亿元。据了解,三门峡水库设计需高水位蓄水发电,水位低时,大部分发电机组停摆无法发电,年发电量仅10亿度左右,收入仅2亿元。而高水位蓄水发电泥沙严重淤积造成渭河下游连年出现洪灾,损失惨重。强烈呼吁相关部门停止三门峡高位蓄水发电,尽快施行空库敞泄,从根本上消除造成渭河中下游洪灾隐患。
  1、保护水资源、减少污染,推进水土流失防治,构建渭河绿色生态长廊。
  秦岭北麓是渭河流域主要的水源地和天然的生态屏障,维护好秦岭水资源涵养、水土保持,对渭河生态治理意义重大,只要科学运作,“一山一水”大有文章可做。应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出发,以建设和谐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加快渭河生态环境建设,加快渭河源头及沿河两岸绿化造林,严格管理渭河流域的污水、垃圾排放。以渭河干流河道水为依托,结合沿岸城市规划建设,有计划修建河滨公园,维护沿河湿地和森林绿化,将水文景观与设施建设、交通、环保、绿化有机结合。加高、加宽、加固沿河堤防,堤上为沿河公路,堤岸绿树成荫。在渭河综合治理中,注意传承渭河水文化,将类似修筑姜子牙钓鱼台、重现“咸阳古渡”、修建泾渭分明园区、筹建渭河水文化博览园等项目一并融入渭河综合治理中,构筑渭河绿色生态长廊。
  2、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全民关注,促进渭河综合治理。
  渭河综合治理应加强领导、统一指挥,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不可掉以轻心。认真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综合治理渭河的方针政策,抓住机遇、加大力度、加快治理步伐,尽快消除部分群众认为治理进度缓慢,整治不力的疑虑,充分理解基层干部、群众盼望早日治理好渭河的急切心情。渭河综合治理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努力,应搭建平台,鼓励民众建言献策,动员社会各界开源节流、爱护水源,维护渭河健康生命,推动绿色生态渭河建设。
  根据《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战略定位,除了成为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外,还将打造成为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全国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提出到2020年,“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经济总量占西北地区比重超过三分之一,人均生产总值翻两番,成为全国区域协调开发新的重要增长极。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水资源作为依托和基础,离不开生态环境作保证。水是经济社会发展之源,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魂。
  我们相信,经过不懈努力,人们憧憬和期待渭河将是“一河清波,两岸绿色,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的壮美景色一定会实现。母亲河将以博大的胸怀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目标的如期完成做出更大的贡献。
  此文系陕西省黄研会2009年8月11日在西宁“全国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研讨会”大会发言稿。

首页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留言反馈/建议
Copyright©2010-2020 中国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11046480号-1
电话:010-84477295 传真:010-84477295信箱:zghhwh060@yahoo.com.cn  技术支持 北京雪狼网络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火器营路1号院1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