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
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
在第二届大河文明旅游论坛暨世界旅游联盟·黄河对话活动上,故宫博物院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发表了主旨演讲。单霁翔演讲开篇首先提道:“山西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最多的一个省,很多是世界文化遗产,比如云冈石窟、平遥古城、五台山等。”
“保护”一词贯穿单霁翔演讲的始末,他对山西文化文物工作者长期以来为保护文化遗产做出的大量工作给予高度肯定,谈到大河文明旅游论坛的举办地临汾时,他更是对临汾文物保护工作者对临汾古城墙的保护之举表达了感谢感动之情。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文化力量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单霁翔介绍,国际社会正逐渐形成一个重要共识:文化遗产不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所独有的,而是人类共同的遗产,理应共同保护。
细细梳理了中国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的申遗路程,单霁翔感慨地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抢救保护了大量的文物古迹文化遗产,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概念也得以不断改进和充实。”人们对待文物的态度由过去的文物保护转变为现在的文化遗产保护,由单纯的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的单一保护到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文化景观开始受到关注;过去文化遗产保护比较注重古遗址等静态遗存,今天更关注人们生产生活的环境,例如江南水乡;文化遗产保护由“点”向“面”扩展,从过去的只保护一座古建筑,扩展到保护一座历史城镇或一条运河流域;今天的文化遗产保护除关注建筑外,还关注工业遗产、老字号等跟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过去只保护物质的遗产,今天还要保护非物质的遗产。
在保护文化遗产过程中,单霁翔有更多的思考,“现今我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注重世代传承和公众参与”。
何为世代传承?单霁翔先抛出了一个问题。长期以来,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一直存在争论:保护重要还是利用重要?他说,其实保护和利用都不是最终目的,不正确的保护、不合理的利用都可能造成破坏,最关键的是要传承。每个人都是历史长河的一瞬间,文化遗产如何传承给子孙后代,对子孙后代负责,才是最重要的。
何为公众参与?单霁翔进一步解释,今天,文化遗产已经走进每个人的生活。保护文化遗产不再是政府的专利,更是全民的共同使命,必须要把文化遗产保护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受益权交给亿万群众共同保护,才能获得最重要的力量。
单霁翔自称是故宫“看门人”。演讲中,他还围绕环境整治、古建筑修复等内容,分享了故宫博物院在迈向世界一流博物馆进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和实践经验,阐述“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的可行性和巨大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谈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时提到,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以多种方式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单霁翔总结道:“人们在感受文化遗产魅力的同时不仅要保护文化遗产资源,还要尊重文化遗产资源,有尊严的文化遗产才能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
记者 李卫红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魏小安:
黄河流域文旅融合发展大有可期
“大河文明是什么?”9月20日,在第二届大河文明旅游论坛暨世界旅游联盟·黄河对话活动上,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会长、全国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魏小安介绍,“人类文明一般都是依托大河而发育、借助大河而扩展的。在农业社会,大河首先是农业基础,形成人类生长的基地;其次是文明基础,文字形成、城市发育、青铜器使用等都在大河文明基础上发展;第三是扩张基础,大河文明延伸出了舟楫之利、贸易发展、文化流通、文明传播。后世的变化,基本上也都是沿河的发展。由此,形成了散布于世界各地的大河文明现象。”
为什么研究大河文明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呢?魏小安作出解答。
“大河文明是一座宝藏,从各个方面来说都需要加以深入研究、充分利用。”魏小安说,“旅游是其中的一种利用方式,而且是积极促进的方式。线型遗产是大河文明的特点,需要研究其特色,顺应其规律通过旅游发展发挥其效能。”
大河文明与旅游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两者融合发展并非易事。
“黄河流域景观距离长、景点多、景点相对同质化。从旅游角度看,特点也是难点,距离长难以全线贯通,景点多难以面面俱到,同质化难以引发更大的兴趣。”魏小安坦言,“目前,我们发展黄河流域旅游存在区位局限,这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交通改善并不能完全消除区位局限的影响。观念局限是最大的问题,如何文旅融合、如何市场化发展,都是我们需要着重思考的。我们还面临市场局限,旅游景观缺乏良好的市场形象,很难让人印象深刻。最后是产品局限,黄河流域单一观光产品主导,缺乏震撼性产品。”
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魏小安对黄河流域旅游业的发展依旧信心满满。
“科学发展,认识规律,符合规律,黄河流域文旅融合发展大有可期。”魏小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换件衣服——打造节点式旅游目的地;戴顶帽子——黄河沿线旅游景观的发展是民族兴盛、历史融合的体现;穿双靴子——旅游发展要呼应交通的变化;蹚条路子——创造黄河流域旅游发展新模式。”除此之外,魏小安还提出应当在交通组合、资源组合、节点组合、产品组合上下功夫,最终形成以文化观光为主体,商务旅游谋发展,休闲旅游求突破,红色旅游争支持,生态旅游创差异,特种旅游出高端的五彩缤纷黄河游。
“大河文明要求我们敬畏自然、珍视资源,善待文化、尊重前人,发展黄河流域旅游业也要以此为前提。”魏小安说,“旅游业的发展要达到五看:想看、可看、好看、耐看、回头看;形成五可:可进入、可停留、可欣赏、可享受、可回味;强化五个度:差异度、文化度、舒适度、方便度、幸福感;建设五个力:视觉震撼力、历史穿透力、文化吸引力、生活沁润力、快乐激荡力。”
黄河文明是华夏文化的重要构成,更是华夏民族之根,文旅融合能助推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我们要共创黄河旅游名,各打本地特色牌,只有这样,才能让今天的精品成为明天的文物、后天的遗产。”魏小安认为黄河流域旅游业发展任重而道远。
记者 安月琦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蒙曼:
来到黄河就是“回家”
人类文明因河而生,源河而承,惠河而兴。在9月20日上午的第二届大河文明旅游论坛暨世界旅游联盟·黄河对话的主旨演讲环节,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蒙曼以“黄河魂是什么”作设问,以向母亲河致敬的姿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分享了她对黄河精神的理解。
人类最主要的文明诞生在大河流域,每条大河确信是有自己灵魂的,它会影响到河岸的儿女,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蒙曼说,“就我们中国人来说,这条大河是什么?就是黄河。黄河对我们来说不是任何一条河,她是我们心里那条特定的河。”
“我想说大河有魂,这个魂是哺育。”蒙曼说,千年前,大诗人李白写过这样一篇诗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最广阔的空间;“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是最短暂的人生。人类在大河面前应该是自惭形秽的,但是大河并没有蔑视人,相反她哺育了人,哺育了各色各样的文明。黄河落天走东海,孕育了满天星斗式的文明,就在晋南豫西汇聚成一轮圆月,最终照亮了中国,这儿就是“最早的中国”。
周秦汉唐,一条大河哺育了波澜壮阔的王朝,更哺育了一代代普通的中国人。“我个人特别喜欢1959年在山西拍摄的一部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它的插曲里有一句歌词叫作‘男儿不怕千般苦,女儿能锈万种花’,这就是黄河哺育下的普通儿女的样子,在这儿吃尽千般苦楚,也在这儿绣出万朵繁华,苦与乐都和这条河联系在一起。”蒙曼在演讲中感慨。
“我想说大河有魂,这个魂是力量。”对此,蒙曼引用了李白的诗句:“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她说,能够体会这种咆哮万里壮阔感的是壶口瀑布。千里黄河一壶收,这样的壮阔场面在平时是一幅风景,叫“壶口秋风”。但是在中华民族危难时刻,它就演变成中国人绝地逢生的一种怒吼,叫《黄河大合唱》。至今人们常说《黄河大合唱》(《保卫黄河》)就是黄河魂、民族魂。
事实上,《黄河大合唱》与壶口的渊源特别深。1938年,诗人光未然在壶口下游东渡黄河时亲眼看到、亲耳听到“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表里山河是值得保卫的,所以就有了这首歌词。蒙曼说,听了《黄河大合唱》,我们知道黄河不仅仅是一条温柔的母亲河,还是一条会愤怒的河流,有着无尽的力量。
“我还想说大河有魂,这个魂是包容。”蒙曼仍旧引用了李白的诗句:“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在她看来,这种包容就是黄河首先把第二大支流——汾河纳入了胸怀,“没有汾河就没有农耕文明”。“我们说晋南豫西诞生了中国最古老的文明,其实这与山西独特的地理特性密切相关。”蒙曼列举了司马迁早在《史记》中划定的一条线,即“龙门-碣石线”。她说:“正是这条既容纳农耕文明,又容纳游牧文明的农牧分界线,产生了文明的碰撞和交融,并在碰撞和交融中生成了更强大的、更灿烂的文明。”
包容和开放是一体两面的话题,包容之后是开放。蒙曼动情地说,山西不仅仅收罗了各路儿女,而且在600年前把自己的儿女送到了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这就有了今天我们所说的“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些都可以从这条大河的吸纳性、包容性中找到最早的来路。
公元8世纪开元盛世时,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写下了尺幅千里之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蒙曼认为,历史就是在不断回头看和向远看之间,从而找到一条进步的出路,“我觉得旅游也一样。人们常说旅游是到一个陌生的远方去寻找一种陌生的体验,但我特别喜欢临汾的旅游口号——‘所有旅行都是出发,到了临汾咱是回家’。”她在演讲结尾时说,“确实,对于中国人来说,来到黄河就是‘回家’;对于全人类来说,回到大河也是‘回家’。”
首页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留言反馈/建议 | ||||||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火器营路1号院1号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