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黑到白”煤炭产出的高端纤维、屡获国际大奖的贺兰山东麓紫色葡萄酒、黄金奶源基地供应的高端白色乳制品、被誉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红色珍宝”枸杞……因地制宜发挥自身独特优势资源、进而形成竞争优势的“多彩”特色产业,塞上江南正开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新气象。
白色名片,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从转型阵痛驶向创新“蓝海”,从“烧煤卖电”向“新材料”“清洁能源”转变,近些年来,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上演着煤炭“由黑金到白金”的生动蜕变。
以煤炭为原料制成的芳纶,细如发丝却韧性十足,广泛用于防弹衣、游艇、高级轿车等诸多领域,因其明显的要素成本优势,成为宁夏的“明星产品”。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丰富的煤炭资源、产业聚集效应和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我们选择在这里建厂的原因。”宁夏泰和新材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卢国启介绍说。
这家来自山东烟台的产业链下游企业,成为了沿黄省份企业与宁夏产业合作的典范。近年来,宁夏结合当地产业基础和要素特色,以产业链为纽带,吸引外省企业纷纷落户,形成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一个个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强、节能环保的项目,助力宁夏煤化工产业向新材料产业的转化、融合发展,促进了产业链延长、向终端产品延伸。
把“有”煤做成“优”煤,是宁夏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一个缩影。甲醇、烯烃、聚丙烯、煤制油……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通过加快打造煤化工全产业链,把煤炭尽可能“吃干榨净”,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绿意成诗,好生态带来新机遇
以产业的大发展推动实体经济水平和经济综合实力大提升,成为宁夏全区上下共识。目前,宁夏政府已明确了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葡萄酒、枸杞、文旅产业等9大产业发展方向。
如何在宁夏黄河流域产业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育新机开新局?
实践证明,坚持以生态优先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以绿色发展激活产业链,宁夏蹚出了因生态而兴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贺兰山是宁夏的“父亲山”,不仅为宁夏平原阻挡了沙漠、寒流的侵蚀,更以丰富的煤炭资源养育着一方百姓。
然而,曾经一度粗放无序的开采,致使贺兰山满目疮痍。痛定思痛,近年来宁夏政府加强贺兰山生态建设,统筹推进生态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
贺兰山畔的龙泉村是“治山”后的受益者。通过持续开展造林种草、涵养水源、建设生态湿地、进行最美乡村建设,生态“伤疤”逐一得到修复。
“现在这里田园如画、绿意如诗,恢复成我们以前心中贺兰山的样子。”龙泉村党支部书记高亮介绍说,得益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旅游产业在这里生根发芽。不少村民从挖煤“转行”开起农家乐。
作为致富带头人,高亮告诉记者,“带领村民走好新时代的小康路,就要把环境搞好,推动民宿产业发展壮大,发展电商业务,吸引更多游客来龙泉村观光旅游。”
生态产业变身“摇钱树”,优美环境成了“聚宝盆”,绿色发展开辟了一条条新路。
紫色名片“当惊世界殊”
如今的贺兰山不仅是宁夏坚固的生态屏障,也是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阵地。
贺兰山东麓土地瘠薄,难以生长庄稼。宁夏政府将葡萄酒、枸杞、果林等产业同加强生态治理、生态恢复结合起来,减少了水土流失,为生态环境健康发展提供了绿色屏障。
“2011年刚来这里的时候,还是光秃秃一片,现在已经打造成了景美如画的酒庄了。”看着葱茏的庄园,贺东庄园董事长龚杰感慨道。
依托日照充足、砂石土壤、降水量少等得天独厚的风土条件,宁夏贺兰山东麓是业界公认的世界上最适合种植酿酒葡萄和生产高端葡萄酒的黄金地带之一。
目前贺兰山东麓脚下已建成92个酒庄,占全国酒庄的1/3。多年的葡萄酒酿造与葡萄酒文化沉淀,逐渐崛起以葡萄酒庄文化旅游为主的旅游产业。游客们纷至沓来品尝美酒,感受异域风情,开启了宁夏葡萄酒酿造经营、生态建设和观光旅游的和谐发展新路。
与此同时,种植葡萄带动了一批农民实现了脱贫致富。“我们酒庄有300多人,附近不少是通过生态移民来酒庄务工,采摘季打工每个月收入是4000到5000元”,龚杰说,
小葡萄串联起的紫色大产业正在贺兰山东麓蔚然成形。截至2019年底,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已达49.6万亩,是我国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葡萄产区,占全国的1/3,综合产值达261亿元,葡萄产业每年为生态移民提供就业岗位约12万个,实现收入9亿元。
葡萄酒产业已成为宁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做强做优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正不断凸显。
依托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宁夏在高质量发展上开新局。如今的宁夏,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在铺就生态建设美丽画卷的同时,描绘百姓期盼的幸福图景。(李函林)
首页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留言反馈/建议 | ||||||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火器营路1号院1号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