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问:何光暐 编委主任:张坚钟 张晓明 副主任:李强 总编:税欣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点击率:1167380次
关于我们

最新信息
您的位置:首页 >>山东黄研会 >>查看信息

打造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泉水叮咚”融入“黄河大合唱”

发布时间:2020.10.26  新闻来源:齐鲁晚报网  浏览次数: 2419

大河浩荡,波涛汹涌。母亲河奔腾万里流至济南,自西向东流经9个区县,绵延180余公里,占山东黄河河道总长近三分之一。 对这个逐水而生、枕水而居的泉水之城而言,黄河一直有着特殊的意义。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行战略谋划、作出重大部署,并明确提出“郑州、西安、济南等中心城市和中原等城市群加快建设”的重要指示要求。济南因黄河被托举到国家大局、区域布局、生态全局的结合点上。

济南虽有“泉城”之称,但却是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90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先天缺水”的困境,让这里很早就将视野放到了黄河身上。上世纪90年代,济南开始建设黄河水厂。1999年,黄河北面的鹊山附近挖建了一座库容量4600万立方米的水库,一年之后该水库正式向黄河二水厂供水;同一年,库容量为4850万立方米的玉清湖水库也建成了,次年与之配套的玉清水厂开始向市区供水。如今,黄河已经成为济南供水的主力军。鹊山水库负责人门雪峰告诉记者采访团,“现在两个水库加一块,每天调引黄河水约在80万立方米左右,80%济南人喝的水,都是这两个‘水碗’从黄河里舀过去的。”这些引黄工程的实施,不仅解决了泉城人民的喝水问题,也给济南的保泉工作提供了水源支撑。自1972年黄河首次出现断流后一直到2003年,趵突泉每年都会出现季节性停喷。30余年间,趵突泉共断流过26次,最长断流期长达2年半之久。直到上世纪90年代,黄河水“入济”彻底改变了济南市用水结构,增加了水资源量、提高了资源保障率,加上有力的“限采”措施,“静止”548天的趵突泉再次活跃了起来。

如今,趵突泉已经迎来了复涌以来的第17个“周年庆”,打破了连续喷涌的最长时间纪录。其与全城1000多处跳珠溅玉的天然泉水,共同成就了“泉城”这张享誉中外的名片。

20多年来,黄河在济南的地位已经无可撼动。现在一提起黄河,济南人的印象都十分亲切。拧开水龙头流出的便是净化之后的黄河水,饭桌上时常飘着黄河大米的香气,节假日约上家人好友到黄河边散心游玩。“春看百花争、夏观长河涌、秋赏银杏黄、冬品雪松青”,成为多年来泉城人民的日常。济南黄河河务局工程管理处副处长李国告诉采访团,黄河两岸栽种林木已经接近500万株,如今还在持续提升中。仅仅是今年一年,他们已经先后完成了堤防绿化提升改造和生态风貌带城区段建设两项任务。采访团采访时,恰值济南百里黄河风景区的核心区天桥泺口河段提升完成。漫步在这个免费开放了十几年的景区中,眺望远方,鹊山、华山与母亲河相依相偎,举目近处,河滩湿地的水鸟在河面上翩翩起舞,岸边有苍翠茂盛的绿树,树下有跳绳、溜冰、练琴、散步的游人。一派闲适自在的氛围,时光仿佛都慢了下来。在毛泽东主席叮嘱“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44号坝,有记者指着树上的条幅笑言,看看周围这些市民放松的表情,就知道对于济南人而言,黄河是“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确实如此,天桥黄河河务局工作人员郝国柱告诉记者们,过去人们总恐惧黄河来水泛滥成灾,如今随着济南黄河防洪工程体系不断

完善,汹涌澎湃的黄河水已经成为泉城一景。每当黄河上游泄水排沙的“人造洪峰”过境时,很多市民会专程过来这里欣赏黄河水奔腾的壮观场面。这份安心,源自38年未遇大洪水、73年伏秋大汛没有决口的稳固堤防,也因为济南段河床不断下切的数据。就在百里黄河风景区门口,有座黄河干流上最早的水文站——泺口水文站。这里记录着100多年来黄河济南段最全面、最完整的数据。水文站副站长王向明告诉采访团,从2002年小浪底建成每年调水调沙后,泺口河段下切最多处已经达到7米左右,每年最大含沙量也较1973年的峰值降低了88%。或许正是因为河床下切暂歇悬河之忧、坚实大坝无惧洪水之扰,黄河才真正成为了济南人心中可亲的母亲河。

穿城而过的母亲河,深度介入了济南人的生活,也深深地影响着济南城的发展格局。铺开济南地图可以看到,黄河入济后将这座城市一分为二,自然形成了南北两岸。由于地势南高北低,济南的发展重心曾经长期框定在黄河以南。城区东西最长处达90公里,南北最窄处却仅10余公里。

跨过黄河去发展,是济南人长期以来的梦想。2003年6月26日,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确定了“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的济南城市空间布局,掀开了济南人跨越黄河的新篇章。跨过黄河,首先要解决怎么跨的问题。2003年时,除铁路桥外,济南跨黄河的通道只有济南黄河大桥、平阴黄河大桥、京福高速公路黄河大桥(济南黄河二桥)3座公路桥和十几座黄河浮桥。3座公路桥中,仅济南黄河大桥在市区,浮桥也多数在城区之外,市区范围内仅2座,严重制约了北跨发展。2017年底,作为济南携河北跨重要交通支撑的“三桥一隧”项目也陆续开工建设,正式开启了从“大明湖时代”向“黄河时代”迈进的新篇章。

记者从济南建设集团获悉,截至目前,“三桥一隧”中的济乐高速南延已经通车,凤凰路黄河大桥主桥合龙,齐鲁黄河大桥也装上第一根“肋骨”,万里黄河第一隧——泺口黄河隧道中一台盾构机也掘进至黄河南岸,明年10月左右就能通车。

济南市交通运输局公路处处长夏涛也透露,今年济南又启动建设“三隧一桥”等多项跨河交通建设,如今已拥有11处跨河通道,在建和近期拟建的过黄河通道还有9条。“十四五”期间,市区过黄河桥隧通道数量将实现翻番目标,主城区范围内总通道数达到18个,平均间距3公里,黄河将成为济南真正的城中河。

河与岸 北部崛起成发展沃土

 

记者们与先行区中科新经济产业园中的智能机器人互动。

随着跨黄交通的加快建设,黄河北岸登上了济南城市沿革发展的舞台。

2017年,全国首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内涵的功能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建设启动。2018年1月,国务院批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支持济南高水平规划建设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以下简称“先行区”)。近些年,黄河北岸成为新的发展沃土。采访团在先行区城市展厅获悉,仅2019年,先行区累计引进26个高端优质项目,签约总投资1664.84亿元(含外资16.65亿美元),位列全市各区县第一名。2020年4月24日,“济南黄河绿色研究院”落户先行区。5月20日,山东黄河数字经济产业园在先行区启动建设。还有与中国科学院三大院所合作成立的“四不像”机构,世界最大的会展中心,以及央企、国企、名企纷纷落户于此的总部经济区,都在这里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

随着两岸空间联系的深化紧密、优质产业项目的不断落户,黄河在济南经济社会发展、生态体系构建、城市空间布局、发展战略规划中的中心地位也逐步确立起来。

为适应城市发展由空间拓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内在需求,今年7月,济南进一步将城市发展格局从“北跨”调整为“北起”,发出了“加快建设黄河北岸主城区”的动员令,继续用实际行  动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战略。

 

当然,践行黄河战略不分南北。自去年9月济南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首次被明确以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始终是这里对标的方向。为此,济南先后出台了《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审议了《关于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行动的意见》,高水平编制《济南市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等诸多政策。以高起点的定位谋划发展,以高精尖的突破带动发展,以高速度的推进加快发展,以高水准的开放引领发展,如今,济南高质量发展的高度与广度、深度与速度迈上了新的台阶。

目前全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省级院士工作站总量、省重点实验室总数、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总数均居全省第一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51.65%。其中,量子通信与量子雷达、量子芯片已实现产业化,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神威E级原型机系统在国家超算济南中心正式启用,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前沿技术研究院等一批“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先后成立。

 
 

记者在国家超级计算机济南中心采访。

传统制造业也开始转换动能。在中国重汽章丘工业园,采访团见到了融合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的新一代“黄河”品牌汽车。“黄河”这个曾经填补我国重型汽车工业空白的“老牌子”,正在新一代高端制造中创造新的历史。

……

立足泉城,远眺黄河流域,这所城市正站在更大的区域格局中谋划定位与使命,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举措去拥抱黄河,努力在黄河流域率先蹚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济南日报)

 

首页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留言反馈/建议
Copyright©2010-2020 中国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11046480号-1
电话:010-84477295 传真:010-84477295信箱:zghhwh060@yahoo.com.cn  技术支持 北京雪狼网络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火器营路1号院1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