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要】在宁夏石嘴山市,贺兰山脚下景色宜人的星海湖曾是当地生态修复的民心工程。然而两年前,星海湖却因“浪费水资源”“挥霍黄河水”遭到质疑与指责。身处困境的星海湖,如何在不消耗黄河水的前提下确保湖水不枯竭?怎样改善湖水水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来过宁夏石嘴山市的人,无不赞叹贺兰山脚下20多平方公里水域面积的星海湖。居住在这里的群众更是钟情于这汪湖水,盛世龙鼎小区居民王晓光说:“小时候家门前的臭水塘、垃圾场,经过治理后变成了湖光山色的好地方!”提起星海湖,许多人与王晓光一样赞不绝口。
然而两年前,星海湖却因“浪费水资源”“挥霍黄河水”等频遭质疑与指责。当地相关部门痛定思痛:既要打造幸福河,更要保护好母亲河,星海湖生态整治必须转变观念和思路。经过一年多的整治,星海湖实现了华丽转身。今年5月,星海湖顺利通过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专家组的审核测定。与会专家认为,星海湖生态整治创新经验值得广泛推广。昔日遭吐槽,今日被点赞,星海湖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蜕变?
湿地造湖为哪般
既有黄河千百年来的孕育滋养,又有贺兰山作为天然生态屏障,宁夏人无疑是幸运的。然而这山这水也不是永远安然无恙,一旦咆哮起来也难以驾驭阻挡。
“最初修建星海湖不单是为了‘养眼’,更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增强防洪能力。”石嘴山市水务局副局长马春梅告诉记者,星海湖位于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东部,曾是古沙湖遗址,原为自然湿地、滞洪区,承担着重要的防洪功能。上世纪60年代至本世纪初,在大规模开发建设中,它的面积逐步萎缩,生态功能明显退化,周边成了污水排放地、固废排渣场,自然生态被严重破坏。
“当年脏乱差的环境让人不堪回首。滞洪区淤澄抬高近2米,调洪库容下降70%,防洪能力严重不足。每逢遭遇较大洪水,就会城市受涝、农田受淹、公路受阻、铁路告急……”马春梅说。
2003年,石嘴山市经过分析研判,在原已萎缩的自然湿地、滞洪区基础上进行抢救性保护,开工建设集防洪蓄洪、水资源综合利用、湿地保护、城市环境整治于一体的综合性重大生态工程,并取名为“星海湖”。石嘴山市加固防洪堤坝2.8公里,完善拦洪库7.6公里,护坡砌石5.1公里,累计完成清淤疏浚水域面积23平方公里。
建设星海湖本是好事,为何近年来却成了大家吐槽的对象?石嘴山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学军告诉记者:“一开始我们也感到很委屈,后来经过仔细梳理才意识到问题所在。星海湖虽在防洪调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缺陷。一是其水域面积过大,造成湖区内蒸发量较大;二是水量消耗过多,生态补水水源主要依靠黄河水;三是湖水水质不合格,曾被中央环保督察组两次亮‘黄牌’;四是生物丰富度不足,湿地生态存在结构单一等问题。”
2020年7月,黄河水利委员会要求石嘴山市迅速启动星海湖生态整治,石嘴山市委、市政府统一认识并立下“军令状”。一场大规模的生态整治工程在星海湖拉开序幕。
多管齐下破解难题
星海湖整治从何处破题?怎样在不用黄河水的前提下确保湖水水质达标,并实现湿地生态环境全面提升?记者了解到,石嘴山市在整治过程中,采取中水补湖、污水净化、水资源综合利用等措施,将中水和湿地出水作为补水水源。
石嘴山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张新告诉记者,青岛环境工程设计院专家勘测考察后认为,尽管中水循环利用本身已不算新科技,但想在星海湖“落地”并不简单。
“这里的地质地矿十分复杂,解决好水源问题,需要先理清星海湖的水都是从哪来的。”张新指着星海湖地质勘测分析图说。2008年之前,星海湖的基础水源主要来自贺兰山东麓6条泄洪沟道的洪水及潜流,每年补水1900万立方米。由于星海湖水域面积大,所以年蒸发量巨大,尽管能通过水系联通项目引入沙湖水,但大量使用黄河水还是不可避免。
“从表面上看,星海湖生态整治的突出问题是解决‘水从哪里来’,实际在更深层次上,需要破解水源只进不出、缺少流动造成的氮磷富集盐分较高、生态系统退化等瓶颈问题。”张新说,中水北方勘测设计院专家经过两个月的研究,拿出了一整套星海湖中水补湖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在沙湖与星海湖之间建设了3块人工湿地,即北域潜流湿地、东域表流湿地和内循环工程。
截至2021年7月中旬,累计投资2.3亿元的北域300亩潜流湿地、东域8800亩表流湿地正式投入使用,石嘴山市第一污水处理厂出水管线切改工程、威镇湖提水泵站和管线穿越平汝铁路、包兰铁路工程全部完工。“总投资约0.9亿元的补水内循环工程,即东域泵站、南域泵站、北域泵站和输水管线、联通闸等也于同年8月全部完工。”张新说。
记者驱车沿星海湖畔一路前行,只见湖水清澈、花海翻腾。“这里是北域潜流湿地,星海湖整治工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石嘴山市生态环境监测站副站长杨宁安指着车窗外一片湿地娓娓道来,北域潜流湿地是星海湖治理的核心工程,它的净化效果决定了湖水水质是否达标。
北域潜流湿地的水又是从哪来的?杨宁安把记者带到一个大型沙盘前说,“现在,每天有3万至4万立方米中水从石嘴山市第一污水处理厂排出,经威镇湖泵站,从第二农场区域流出来,再经过退水渠流至东域泵站净水池,然后通过9公里管线流入南域湿地泵站,最后流到北域湿地。每一块湿地都建有两个泵站,一进一出,流经东域—南域—中域—北域—东域,形成中水循环”。
生态环境显著提升
金秋时节漫步星海湖畔,眼前是芦苇摇曳、月湖夕照、南塘雨霁的迷人景致。“经过一年多的整治,星海湖呈现出人水和谐的新面貌。”石嘴山市林业草原发展服务中心的王雁告诉记者,目前星海湖防洪库容增加938万立方米,水面面积减少50%至10.55平方公里,水量减少30%至1400万立方米,累计新增植被4500亩,水质保持在Ⅳ类。
在南域湿地,石嘴山市林业草原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孙志权说:“从眼前这片芦苇往远处看,那边种的是红柳,红柳下面是水葱,再往前一片种的是菖蒲。种这些植被不只为了美化景观。星海湖生态整治突出的瓶颈问题之一是要解决湖水水质不达标问题,这些植被的根系扎进湿地表层吸收氮和磷,根系附着的微生物能分解水里的有机物,可以有效改善水质。”
石嘴山市林业草原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李亮介绍,星海湖南域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治理面积达4.24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土方工程38万立方米,铺设管道43.8公里,栽植水生植物45万平方米、地被植物32.8万平方米,不仅围绕“林苇花岛沙”五大原生态要素进行湿地重塑、植被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还将原来单一的湖泊生态系统调整为包含湖泊、沼泽、滩涂、草甸等在内的健康生态系统,调节了区域小气候,改善了水环境质量,提高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这汪水。不到两年时间,星海湖通过整治实现了华丽转身,在不用黄河水的前提下,通过湿地净化提升污水处理厂尾水水质,用清洁再生水补充生态环境用水,在减少污染物的同时又防止了土壤盐渍化和水体富营养化,保护和促进了生物多样性,星海湖生态自净能力得到提升。
如今,星海湖畔的彩绘长廊、游览步道、沙滩广场等,已成为吸引各地游客的网红景点。“这里举办的炫美星海湖健身跑、星海湖半程马拉松、贺兰山自行车公开赛等活动每年都吸引不少年轻人前来‘打卡’。”大学生李钧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许凌)
【调查手记】变化的内在逻辑
近年来,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好山、好水、好风光重回人们视野。宁夏石嘴山市的星海湖曾因水域面积过大、水量消耗过多、湿地生态脆弱等问题遭到质疑和批评。成为国内“造湖”工程负面典型两年后,经过一番治理,星海湖的生态整治创新做法得到肯定,成为广泛推广的正面经验,其中的内在逻辑值得回味。
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各地在生态建设过程中,不可顾此失彼。不少地区的干部曾有这样的误区,认为只要是服务一方百姓、有利一方经济的事,就是正确的事。殊不知,多建设几处生态旅游景观,多增添一道风景线,也有可能造成稀缺资源浪费,甚至破坏原有历史遗迹和生态遗存,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如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把好事办好,始终是摆在各地各级管理者面前的一堂必修课。
要开拓思路,敢于创新。在启动实施星海湖湿地自然保护及综合整治这一庞大工程的过程中,困难在所难免。项目资金从何处来?解决难题的思路在哪里?这一系列问题曾让当地不少干部产生了畏难情绪,考验着这座西北内陆城市破题的勇气和能力。让人欣喜的是,经过反复勘察论证,当地确立了科学的生态修复理念和整体规划思路,采取中水补湖、污水净化、水资源综合利用等措施进行生态修复,星海湖也实现了从“人水相争”到“人水相依”的蜕变。在整个过程中,这座城市收获的不仅是星海湖的华丽转身,更是直面难题、勇于创新的观念突破和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