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问:何光暐 编委主任:张坚钟 张晓明 副主任:李强 总编:税欣
2024年9月17日 星期二
点击率:1137183次
关于我们

最新信息
您的位置:首页 >>山东黄研会 >>查看信息

菏泽:昔日“黄河滩”,今日“花果园”

发布时间:2023.2.13  新闻来源:菏泽报业  浏览次数: 1186



元宵佳节已过,但黄河滩区村台上的浓浓年味还未散去,在东明县焦园乡的二号村台,一排排灰白相间、外观统一的楼房整齐有序,一盏盏红彤彤的灯笼随风摇曳,孩子们在宽敞的街道里玩耍打闹,胡同口的老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分享着“过年的味道”。

黄河滩区,是母亲河东流入海前留给我们的最后一道“难题”。大河奔涌,九曲连环,流经山东省的第一个市就是菏泽。在这里,黄河流经185公里,形成滩区504平方公里,涉及人口14.6万人。“安居难、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娶亲难”,曾几何时,因为自然条件艰苦,基础设施薄弱,发展能力受限,滩区群众频受黄泛之苦。而如今,高高筑起的村台,让群众有了安全感,滩区群众终于在新时代拥有了一个“稳稳的家”。

告别“水窝子”,圆了“安居梦”

“感谢党和政府,感谢有这么好的政策,能让我们住上村台这样的新房。以前想都不敢想,这条件对比村里的‘水窝子’,好多了!”虽然已经住进新房一年多了,但谈起现在的生活,65岁的老人许秀章仍感觉恍如隔世。

许秀章告诉记者,“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盖房、三年还账”,是黄河滩区群众艰苦生活的写照,他曾多次经历黄河泛滥,记忆中预防水患是村民们长期的任务。“我小的时候,黄河涨水,一眨眼的功夫家就没了,因为距离黄河主河道比较近,滩区里的房子都建在高高的土岗上。让大水冲怕了,在原来的老村子里,但凡是阴天下雨,我都要看看房顶安不安全。”许秀章说。

由于洪水频繁,不少村民都过着“搬迁重建、大水冲倒、再搬迁重建”的悲情循环,村子里但凡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戏称:前半生让黄河水撵着跑,后半生垫土筑台与淤沙“赛跑”。在这里,常常流传着“三年垫台、三年盖房、三年还账”的说法,很多老百姓和水患斗了一辈子。


为了彻底解决黄患问题,安置好黄河滩区居民,同时从根本上消除洪水对滩区群众生命财产的威胁,实现滩区群众世世代代的安居梦,我市从2017年开始实施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充分考虑到居民和土地的感情,采取“就近就地筑村台”的措施进行安置。立下愚公志,誓啃硬骨头。五年时间里,菏泽举全市之力加以推进,28个村台社区全部分房到户,如期完成了滩区迁建任务。

如今,彻底告别了“水窝子”,墙壁洁白、客厅明亮,电燃暖等配套一应俱全,整个房型通透敞亮、干净整洁,俨然一副城市小区样品房的模样。回想着新旧房屋对比,说起现在的好日子,许秀章开心的笑容一直挂在脸上。


做好滩区迁建“后半篇文章”

奏响乡村振兴“交响曲”

迁建工作完成不是终点,而是“安居乐业”的起点,如今,菏泽沿黄各乡镇争相发展相关产业,全力做好滩区迁建“后半篇文章”。

作为黄河入鲁第一县的东明,滩区面积317平方公里,占据山东省滩区总面积的近五分之一,是全省滩区面积最大的县。同时,滩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发展粮食生产具有独特优势。滩区群众搬进新村台新村后,旧村要进行拆除复垦,腾出更多的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东明县共有135个自然村的2.2万亩土地,以及村边周围未利用土地约1.05万亩。旧村复垦后,将会进一步增加耕地面积,让滩区多种化农业生产再上一个台阶。

成方连片的滩区土地,有着得天独厚的规模化农业生产优势,水利灌溉、电力供应等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吸引了专业化公司和一些种粮大户纷纷投入其中,长兴集乡高台社区的种粮大户刘书鸣就是其中之一,从2019年承包了100亩地,到如今扩展至承包500亩地,一年收益20万不成问题。


除了原村址复耕后新增耕地,东明县还在不断尝试发展特色种植,通过一批现代农业和三产融合项目崛起,来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在长兴集乡八号村台几公里外,就是万亩虎杖园,这就是给村民带来就业增收新渠道的特色产业。

虎杖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止咳化痰等多种功效,黄河滩区半淤半沙的土质非常适合种植虎杖,生长出来的虎杖有效成分含量较高。随着村民搬到新建的大村台上,相关富民产业,正在加速培育,当地通过在黄河滩区种下万亩虎杖,按照“龙头+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进行经营,目前已成功种植14000亩,此举带动了周边群众增收致富。据介绍,在虎杖的采收季节,地里最多的时候一天有400多人干活,人头攒动, 除草、浇地、施肥,一天干8小时,百十来块钱,附近村民踊跃报名,对劳动强度和收入都满意。

特色产业种植是东明县精心谋划的“北工南农”空间格局的组成部分,为做好滩区发展工作,东明县立足县域产业特色鲜明、南北差异显著的实际,探索性地将14个乡镇(街道)划分为南北两大特色发展功能区,全力推动县域经济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北部五个乡镇(街道),主要承载全县工业经济发展任务,加快建设全国一流的高端化工产业基地。南部九个乡镇和县境内整个黄河滩区,主要承载绿色高效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任务,全力打造全省农业“新六产”示范县、鲁西南现代农业大县和富硒农业示范基地。


同样在鄄城县旧城镇六合新村,滩区村民们也搬出了沙窝窝,搬进了带院、黑瓦白墙的新房,迎来了从未有过的崭新生活。为了让村民搬得出、稳得住,六合新村推动周边10个行政村和2个企业融合发展,走出一条党建引领村庄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以蒲公英、金银花等中药材种植为龙头,培育5个高效种植养殖园区,带动水果种植、蔬菜种植、鲜果采摘、鲤鱼养殖等,形成了产业集群、实现产业规模化。


不仅如此,当地还利用村台、外迁社区的创业车间,吸引没有污染的小微企业入驻,并对当年新增小微企业,按照规定给予5万元、10万元、15万元的奖励,通过“鲁担惠农贷”贷款鼓励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壮大,26家扶贫车间注册为小微企业,吸纳群众就业1000余人。


托起稳稳的幸福

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振兴同步。扎实做好滩区发展的后半篇文章,要统筹推进搬迁安置、产业就业、公共设施和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在村台上托起稳稳地幸福。

新村是由村台附近多个行政村或自然村组合而成的,在管理和服务上都是各村顾各村,组织、干部和村民都难以融合到一起。为适应新形势,解决公共事务管理服务等一系列新问题,长兴集乡党委政府坚持党建引领,整合医保、社保、公安、交警、民政、卫健、供电、行政审批等16个部门,开通“一站式”办结服务,并通过“云办亭”“云视通”等智能设备远程视频连线,打造“窗口开到村、视频面对面”的服务模式,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以前都要跑到县公安局或者乡派出所才能办理这个业务,现在在村台上就可以直接办好了,而且还可以打印临时身份证,周末也可以办理,真是太方便了。” 长兴集乡兴东社区居民李玲竹高兴地说。


在鄄城县旧城镇六合新村,便民业务办理也成为新常态。在社区的医保便民服务站里,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手机视频办医保”服务平台为在外地的滩区群众办理相应的医保业务。居民谢德壮陪妻子在外地就医,需要给妻子办理相关慢性病保障待遇申报业务,通过“手机视频办医保”服务平台,直接连线办理,避免了来回奔波。

“您的资料我已收到,符合即时办理的情形,请稍等。”工作人员在答复谢德壮后,通过可视化系统连线了相关业务科室,经过在线审核、电子签章确认,无缝对接进行了业务办理,全程不到五分钟。

谢德壮原以为程序会很复杂,需要医保部门和医院两头跑,没想到“手机视频办医保”服务平台直接让他与相关业务科室对话,通过视频就能完成业务的咨询、受理和审核,甚至连一张纸质表格都没填写,所有手续在网上几分钟就完成了办理,如此便捷、迅速,让他连连称赞。

不仅如此,为了帮助农民适应“社区居民”的“新身份”,村台和配套建设幼儿园、小学、超市、商业等设施,全力完善村民的生活。


“新家有‘三好’:一是村台高,不怕水淹;二是房子宽敞暖和,住着舒心;三是孙子孙女就近上学,不走远路。” 许秀章口中的上学近,是指村台建设对教育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为了让村民把“稳稳的家”安在“村台”上,当地全面新建了辛庄小学和幼儿园,完成了孩子们在家门口上学的梦想,不仅如此,新学校配套齐全,塑胶跑道、图书室、实验室等一应俱全,和县城的学校一样标准。


大河汤汤,日月轮转。

在高空俯瞰,奔腾不息的黄河水、井然有序的新村台、热热闹闹的新生活。千里滩区,换了模样,祖祖辈辈为之奋斗的“安居”梦想终于在新时代得以实现,过去贫穷落后的黄河滩,正在逐步变成美丽富裕的幸福滩。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武霈

首页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留言反馈/建议
Copyright©2010-2020 中国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11046480号-1
电话:010-84477295 传真:010-84477295信箱:zghhwh060@yahoo.com.cn  技术支持 北京雪狼网络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火器营路1号院1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