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问:何光暐 编委主任:张坚钟 张晓明 副主任:李强 总编:税欣
2024年12月14日 星期六
点击率:1178982次
关于我们

最新信息
您的位置:首页>>黄河文化>>查看信息

全国政协议政-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发布时间:2022.11.12  新闻来源:新闻联播、人民政协报 浏览次数: 2226


  国脉千秋在,大河万古流。《黄河保护法》中明确,国家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统筹利用文化遗产地以及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教育基地、水工程等资源,综合运用信息化手段,系统展示黄河文化;并要求国家发改委、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开展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11月11日,央视《新闻联播》节目报道:全国政协召开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围绕“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协商议。

  全国政协11日在京召开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主持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领会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论述和中共二十大对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部署,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高度认识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重大意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文化为引领,处理好国家属性和地方特色的关系,稳中求进、久久为功,把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成展现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

  10位政协委员和特邀代表在全国政协机关和山东、宁夏3个会场以及通过视频连线方式发言,100多位委员在委员履职平台上发表意见。大家认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黄河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资源富集,具有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良好条件。同时,黄河文化涉及地域广、历史跨度长、表现形态多,需要在探索中进一步完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定位,克服文化资源系统性保护不够、研究阐释不足、项目建设同质化等矛盾问题。

委员们建议,在制定发展规划中要合理界定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边界范围和空间布局,明确重大文物和文化资源的内涵和标准。要强化跨部门、跨地域统筹,增强政策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要加大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力度。要创新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模式。要加大对重大文化项目的投入。要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

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负责人参与协商交流。

国脉千秋在 大河万古流

——全国政协“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专题调研综述


  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孕育了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

  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分布有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让黄河流域积淀了丰富多样、异彩纷呈的文化遗产资源。这些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在历史文化、科学技术、艺术成就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也是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碰撞、裂变的关键历史节点的重要见证。

2020年10月,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

  6月10日至16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新成率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调研组围绕“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主题,先后赴河南、山东开展调研。“中央将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纳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是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意义十分重大,社会各方面反应热烈。围绕这项工作开展调研,是全国政协协同有关部门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举措。今年9月份,全国政协还将专门就这个题目进行协商议政。”刘新成指出了此次调研的重要意义。

  调研正值仲夏芒种时节,与逐渐攀升的气温相对应的是,河南、山东两地加快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热情。调研组先后深入河南洛阳、开封和山东淄博、滨州、东营等地,对部分黄河滩头故道、水利工程、历史文化遗址遗迹、生态廊道等进行实地考察,并召开座谈会听取当地有关部门关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情况介绍,互动交流。通过调研,调研组真切感受到了两地着力保护沿黄文化遗产资源,延续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成绩;同时,也近距离了解到了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调研组在东营黄河入海口调研

紧扣“根和魂”,展示国家气象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我们有深厚的历史积淀、磅礴的文化载体和不屈的民族精神,这是我们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独特优势。中国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对内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外促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国家是鲜明底色,文化是内在灵魂,公园是基本定位。”对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刘新成在座谈时旗帜鲜明地指出。

  他表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愁的不是资源少,而是资源太多了。公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好顶层设计,既要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又不能各自为政,要集中展示出国家气象。在建设理念上,要突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工程,具有整体性和引导性,不是地方组合相加,更不能看俗、看低、弄杂。”调研组组长、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共山西省委原书记王儒林指出,要深入推动黄河文化探源,用实证证明黄河文明的源头和黄河文化的原点,探寻中华文明的根和魂;要用深厚的黄河文化引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弘扬黄河精神和力量,坚定中国的文化自信。同时,也不能轻视黄河的灾难性,在展示新时代治黄成就的同时,也要体现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

  针对调研中发现各地建设中着眼“象”的多,着眼“意”的少,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宣部原副部长王世明建议,要明确概念,澄清黄河,深入文化,凸显载体。他提出,要在黄河里面找文化,要着眼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要把伏羲、黄帝、孔子这三个标志性人物彰显出来,要把支撑民族崛起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弘扬开来。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这就是我们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最根本的定位。”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党校原副校长孙庆聚认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在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弄清楚黄河文化最本质的精神内涵是什么?要避免盲目和被动。

  “公园建设既要调动地方积极性,也要避免一拥而上,要始终围绕‘根’和‘魂’来进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纪录片学会副会长王建国建议:可以结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挖掘保护黄河流域对中华民族起源以及中华文明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遗址,比如二里头遗址;进一步弘扬对铸就中华民族魂有标志性意义的文化和精神,比如孔孟文化、农耕文化;丰富对中华民族近现代以来有重要标志性意义的地域和文化,比如延安、红色文化。在公园建设中,首先要把这些中华文明的根和魂进行认证、授牌,纳入进来,大力发展。他同时强调,“认证应该同‘非遗’认定一样,是一种精神鼓励、一种荣耀,是对中华文明的贡献,而不是给钱给地。”


加强内涵研究,挖掘时代价值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坚定文化自信和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示批示精神,强化中华民族精神标识,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文化工程。

 “因此,在建设中一定要提高政治站位,要有大局观念、全局意识、家国情怀;要抓好统筹,比如同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与其他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之间的统筹,中央和地方的统筹,各地域之间的统筹,上中下游的统筹;要突出和遵循差异化、特色化、精品化。”孙庆聚表示。

  王儒林认为,“公园建设总的要抓住建设幸福黄河这个纲。”他提出,要突出科技创新,重点是数字化,包括全息化、全景化、虚拟化、沉浸式,特别是元宇宙;要充分融合,形成黄河文化的文化圈、文化带、文化体系,突出国家性、整体性、标志性、系统性,实现文化与生态文明的融合,文化与旅游的融合;要重视激活市场主体,调动民间投入和社会资本的积极性,促进消费,为稳定拉动经济发展作贡献;要建立运行机制,明确体制和机制管理的边界,处理好各建设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谈文物的多,谈文化的少;谈物质的多,谈精神的少;展馆多,人员少;同质化多,特质化少;全域的多,本域的少;地方的多,黄河的少;碎片化的多,系统集成的少;政府热情多,社会热度少。”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李原园用“八多八少”概括了自己对当前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印象。他建议:文化不能虚无化,也不能文物化,更不能世俗化;要把握好定位,做好保护、发展和传承,努力提升民族精气神;要系统规划,自上而下找出几个标志性核心点,然后各地具体落实;要理顺关系,创新机制,让遗产转化成资产,“比如,就应该让更多的像清明上河园这样有市场意识的团队去盘活文化遗产”。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刘广提出,要将历史记忆与时代相合,将政府引导与市场推进相应,将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运营相连,将全域发展与多元化旅游相通,将生态文明与高质量发展相融。

  一路走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发现,黄河文化展示展览的多,理论研究的少。为此,他建议,在公园建设过程中要加大对黄河文化的基础研究,利用研究的成果,提升建设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此外,他还特别提出,古都建设要坚持大历史观。“比如,开封要搞好古都开封建设,先保护后利用;新城开封建设,在郑州和开封之间再造一个新开封;地下开封建设,加大地下考古挖掘,复原城摞城景观;数字开封建设,提升数字化展示水平。还可以挖掘整理开封丰富的宋词文化资源,建设宋词博物馆。”连玉明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去年受有关部门委托,做了国家公园和国家文化公园的标识系统设计。“在设计当中,推进最顺利的是国家公园,大家对它的形象一目了然。但国家文化公园到现在还不满意。为什么?太抽象了。大家一直在研讨,最后也没有形成共识。”他表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有高度和温度。首先要进行学术研讨,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不能一哄而上,要打造有辨识度的文化标识;另外,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不是考古的概念,而应活在百姓生活中,要寻找最佳的表达和呈现方式,体现时代价值。

“要立足文化,统筹生态,强调高质量。”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指出,公园建设要与生态建设,乡村振兴结合,要有大局观,体现时代价值,讲求高质量,不能什么都往里装,搞成地域文化的展示。他特别提出,在建设过程中,要避免建筑的短命,“我们现在一些建筑寿命只有二三十年,有些甚至只有10年,遗留下来的问题很多,产生的垃圾也很多。西方国家建设都是50年、100年,美国、日本都往150年去发展”。为此,他建议,要提高政治站位,从全局出发,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加快总体规划和各项子规划的出台,让建设有所遵循,高质量推进,避免杂乱无章。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应该是系统展示中华历史文化的国家地标,是传承弘扬中华文明的历史讲堂,是展示中华民族哲学思想的高地,是弘扬中华治水思想的展示平台,是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示范基地。”调研组成员、黄河水利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侯全亮表示,公园是一个形象感受,因为战线比较长,各地的类型又都不一样,文化类型各有特色,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必须要统一规划,分类施策,要重点建设四类主体功能区,即:文物管控保护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百姓休闲区。他还建议,在做顶层设计时,要兼顾黄河故道的时代价值。“仅明清两代关于治理黄河的奏折,都可以堆满一个房间。这里面体现了中国人民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尊重自然、实事求是的民族精神。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把治理黄河作为治国兴邦的大事来抓。”侯全亮说。


讲好“黄河故事”,坚定文化自信

“讲好黄河故事,对内可以坚定文化自信,对外可以推进国际传播,进行文明交流互鉴,帮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郭卫民十分关注黄河文化的国际传播。他表示,黄河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恢宏的历史文化、灿烂的民间艺术、不屈的治黄精神、辉煌的改革成就,都是对外传播的生动内容。他建议,要认真梳理,深入研究,优化表达,借助4D、元宇宙等新技术和文化论坛、旅游年、“一带一路”、孔子学院等载体“走出去”。

王儒林也提出,要全面提升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国际影响力,强化建设的全球视野,发挥在国际交流中的特殊作用,突出构建世界人文共同体,讲好黄河文化的中国故事。他表示,既要坚守中华文化的基因和传承,又要创新国际话语的传播和表达,从而提高中华文化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他建议,以打造世界级文化品牌为目标,在国家层面谋划建设黄河文化主题游乐园,通过主题公园嵌入文化元素,塑造文化形象,实现文化输出。

“文化要有吸引、引导和启迪,就必须要有好的作品。中华文化‘走出去’也必须要有好的作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韩新安提出,加强黄河文化国际传播,交响乐就是一个很好的形式。“音乐很容易拉近彼此的距离,实现情感的共鸣,达到价值的认同。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我们要打造好这个标识,占领这个高地,通过音乐这样一种便于交流的形式,把我们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表达出来。”他建议,可以围绕黄河的变迁、优美的宋词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创作一批音乐作品,弘扬民族精神,传播文化精髓。同时,他也指出,搞好对外传播的同时,也要坚定文化自信,“我们在黄河湿地泛舟时,听到的竟是萨克斯曲。黄河湿地本是黄河生态治理的成功样板之一,因此,也应是黄河文化一个很好的展示场景,完全可以把背景音乐换成‘渔歌唱晚’、古筝等具有民族特色或者黄河特色的乐曲”。

在传播黄河文化的过程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特别关注的是科学精神。他提出,要把知识性作为传播黄河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要努力做到客观、准确;要避免太抽象,导致文化概念空转,太具体又产生碎片化;要在总体黄河文化特征下,找出各地色彩斑斓的地域特色;要采纳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在展示中要精细,避免常识性差错,展品要标明是否真迹,说明要精准。“比如,黄河九十九道弯究竟都在哪儿?壶口瀑布具体在什么地方?要让大家既了解了文化,也掌握了知识。”

对此,刘广深有同感,“一些地方复制龙门佛像、清明上河图等文物时,比例严重失调,这对本体就是一种损害,会直接影响传播效果。”他依此建议,在推进公园建设中,要成立专家审核委员会,对各地建设规划进行审核,制订建设标准,进行监督验收,避免杂乱无章、粗制滥造。此外,为了更好传播黄河文化,他提出,要着力打造大河安澜生态体系,构建母亲河文化教学体系,建立保护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系,建设传承黄河文化核心中华文明体系。

“从来没有哪条河流像黄河这样,如此深深地影响着我们这个民族。一朵黄河浪花,就是一段中国故事;一条泱泱大河,承载了一部中华春秋。”调研虽匆匆,但大家都有一种“一步越千年”的感觉,历史的厚重感始终在心间回荡。调研虽结束,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兴未艾,这不正是在帮助更多的我们把这种感觉重现和延续么!

为了遇见一个更美好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委员们又出发了。


资料来源:新闻联播、人民政协报等

首页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留言反馈/建议
Copyright©2010-2020 中国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11046480号-1
电话:010-84477295 传真:010-84477295信箱:zghhwh060@yahoo.com.cn  技术支持 北京雪狼网络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火器营路1号院1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