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问:何光暐 编委主任:张坚钟 张晓明 副主任:李强 总编:税欣
2024年12月14日 星期六
点击率:1179012次
关于我们

最新信息
您的位置:首页>>黄河文化>>查看信息

讲好黄河故事提振文化自信,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探析

发布时间:2023.2.14  新闻来源:中国黄研会 浏览次数: 2551

2019年9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列为重大国家战略,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明确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因此,深入学习、认识、研究黄河文化的历史地位与时代价值,抓住历史性机遇,大力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加大黄河文化建设力度,讲好“黄河故事”,恰逢其时、迫在眉睫。

1、黄河文化的历史地位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根植于黄河流域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化。

1.1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根”

  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先民早期最主要的活动地域,也是中国早期文化形态的主要诞生地。早在几十万年前,在世界各地大都还处在蒙昧状态的时候,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就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斩荆棘、辟蒿莱,劳动生息,创造灿烂夺目的古代文化。在旧石器时期,出现了山西西侯度猿人、陕西蓝田猿人、大荔猿人、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晚期智人的活动。到新石器时代,在黄河流域形成了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裴李岗文化、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据历史和考古记载,黄河真正对人类文明起影响作用的是中下游地区,有8000多年历史。6000多年前,开始出现农事活动,约在4000多年前,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为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它部族,形成"华夏族"。这些局域文化是黄河文化发展伊始的主要形态,也是中华文明的起点,“中国”一词最早的所指也是黄河流域。因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1.2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魂”

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黄河流域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000多年,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摇篮。黄河流域先后兴起了夏、商、周文化;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王朝大一统时代,黄河流域经历了秦文化、三晋文化、齐鲁文化等多元并立和多元一体的文化融合发展,形成了黄河文化完整的文化体系。在随后历经千年的王朝发展过程中,黄河文化作为一种主体文化不断吸收北方游牧文化,并向江淮流域和珠江流域持续进行文化输出,融合其他地域文化,最终形成了以黄河文化为核心、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中华文明。

在唐宋以前,黄河流域以其先进的农业经济为基础,用自身先进的深厚内涵和强大的传统习俗力量,对各个少数民族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同化力。在唐宋以后尽管经济重心南移,但黄河流域也一直居于王朝统治的核心地位。在面临长江流域强大经济优势和北方游牧文化在政治作用下持续输入的双重背景下,黄河文化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将其自身融入一个更大范围的中华文明之中,并通过文化交流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地域文化,引领着华夏文明的发展,积累和传承下来了丰富的中华民族集体记忆。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内已出现青铜器,到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洛阳出土的经过系列处理的铁锛、铁斧,表明中国开发铸铁柔化技术的时间要比欧洲各国早2000多年。象征着古代先进物质文明的农业生产技术、天文历法、数理算术、传统医药、灌溉工程、四大发明等均产生于此。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产生在这里,并向全国、全球扩散,对后世影响深远;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宗法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及治理理念、历史习俗等延续至今,对现代文明的影响依然可见;历史上的炎黄始祖传说、诸子百家思想、旷世史学、文学巨作、宗教信仰、伦理观念等均诞生于此并影响至今,成为中华文明的精髓,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与性格。

历史上黄河被称为“中华之忧患”,在新中国成立前的2500多年间,黄河共决口1590多次,改道26次,大的改道、迁徙6次,“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成为黄河的真实写照。每次决口改道,水沙俱下、河渠淤塞、良田沙化,每逢大旱“赤地千里、饿浮载道”,旱涝灾害对文明发展的“腹心区”造成巨大破坏,两岸人民饱受水患之苦。为了缚住这条“黄龙”,人们殚精竭虑。从鲧、禹父子的堵与疏之争,到王景的“疏决壅积”,再到潘季驯“束水攻沙”,治河先贤们穷经皓首与黄河灾害博弈斗争,不知多少人把一生的智慧抛进了黄河的浊流之中,但“黄龙”没有被驯服,人们更多的还是无奈。“黄河宁,天下平”成为沿黄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

人民治理黄河以来,开展河道整治,开辟分、滞洪区,初步建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下游防洪工程体系。从当年“一手拿枪、一手拿锨”,到现在机械化作业,成千上万的军民,人民治黄工作者殚精竭虑寻求治本良策,无数劳动人民参与到保卫家园、开发水利的大规模治河实践中,中华民族在应对黄河水旱灾害的逆境中一路走来,锻造了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激发了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黄河成为承载中华民族伟大斗争精神的标志。

中华文明历史表明,黄河流域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凝聚作用,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直根系,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最早的地区。黄河文化成为华夏文明发展演变的主轴,也成为中华民族“魂”之所在。

2、黄河文化建设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2.1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

黄河文化的成因主要是便于人类自然宜居、既耕牧又生产、自给自足生活、交往交流方便、容易成风化俗等。黄河文化有着忠厚、勇敢、包容、正直的思想内核,体现出吃苦耐劳、团结互助、勤劳朴实的主要精神。历史上的河洛文化、夏商周文化、秦汉文化、隋唐文化、宋文化、古都文化、大运河文化等,以及影响历史文化发展的名人、地名和姓氏文化等,追根溯源,绝大部分都出自黄河文化,都是黄河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绽放的文明成果,充分彰显了黄河文化丰富内涵。

黄河文化蕴含的“天人合一”自然伦理观,反映了人与自然相互斗争、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可为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历史经验与理论支撑。黄河文化是一种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先民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创造的物质与精神文明,这都体现黄河文化天地人和的思想,“应时、取宜、守则、和谐”是其主要内涵。黄河文化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是自然与人文的统一,也是理念与实践的统一,人民群众的理念、实践与黄河文化的形成相辅相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当前在人地关系矛盾突出的时代背景下,黄河文化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历史经验和智慧,有助于文明在历史与现实交汇中探寻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

黄河文化蕴含的“同根同源”的民族心理和“大一统”的主流意识,是增强民族认同感、维系我国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文化支柱。黄河流域诞生了关于伏羲及炎黄二帝等华夏始祖的传说,并流传至今,缔造成炎黄子孙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根亲观念。“万姓同根,万宗同源”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黄河流域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向往的根脉之地。中华民族大一统的主流意识也正是萌发于黄河泛滥的逆境之中。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而传承至今的“同根同源”的民族心理和“大一统、大融合”的主流意识,是我国增强民族认同感、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文化支柱,尤其是在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统一提供了精神层面的伟大力量。

  黄河文化包容开放,能够为新时代中国全方位开放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基础和实践基础。黄河文化是在与北方、西部、南方少数民族的攻守战和以及与亚洲、欧洲及非洲各国的文化交流中逐渐形成。在对外开放与交流过程中,黄河文化不仅扩大了自身影响力,也不断从其他地域和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从而形成了具有开放、包容气质的中华文明。

2.2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

  黄河文化经久不息、历久弥新,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浩瀚星空中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坚定文化自信,能够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的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中华民族在农耕文明时代所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涵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创造的先进文化。在农耕文明时期,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最主要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活动中心。这里诞生了璀璨绚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长期领先于世界科技文化发展水平。同时,黄河文化也通过贸易、文化交流、政治外交等手段将丝绸、茶叶、瓷器等农业及手工业产品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艺术等扩散至全世界,至今对世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唐宋时期的都城长安和东京汴梁成为当时全球范围内最发达的国际性大都市,其形成的城市文明对世界文明影响深远。在近现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时期,黄河流域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国抵御侵略和解放战争的战略决策中心,在中国近现代发展历程中影响深远。黄河文化以其博大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刻影响着中国近现代的革命事业,同时创造性地吸收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实践中发展出了红色文化、爱国主义及生态文明等新的文化内涵,为黄河文化乃至中华文明增添了新鲜的内容。从古代到近现代,黄河流域长期居于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中心,黄河文明经久不息,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彰显了其在华夏文明中的主体地位、在世界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力、在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的顽强生命力和巨大创造力。

2.3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意义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是中华民族成长壮大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将黄河文化提升到民族复兴、文化自信的新高度,发出大力弘扬黄河文化的号召,强调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黄河文化建设,不仅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还有利于黄河的治理开发与建设管理,更好的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黄河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涵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这决定了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的必要性。黄河文化的弘扬与倡导,是对中华文明的承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使其代代相传不仅可以不断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增强民族自豪感,还可以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3、如何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

黄河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需要在把握黄河精神的本质基础上,适应时代的新特征,持续创新并与当代实践相结合加以推进。作为黄河流域管理部门必须主动担负好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光荣使命。要深化黄河文化的研究阐释,充分发掘黄河文化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铸牢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讲好“治黄历史故事”和“人民治黄故事”,拓展黄河文化的传承载体和传播渠道,促进黄河文化深入人心。要熔铸时代价值,推动黄河文化不断与时俱进,更好保持黄河文化的旺盛生命力,构筑华夏儿女的心灵故乡。要秉持兼容并蓄的态度,在坚守文化立场、保持黄河文化民族特色的同时加强互学互鉴,不断提升黄河文化影响力和凝聚力。要把黄河文化的根脉、文脉、学脉的研究,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重大实践充分结合起来,聚焦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大命题和关键问题,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为黄河文明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3.1黄河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黄河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我们必须完整识别人文历史上“黄河文化是什么、为什么”的基本问题,从思想上解决“黄河文化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根本问题。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深入研究探讨黄河文化的内涵、外延、表现形式甚至价值功能,讲好“治黄历史故事”和“人民治黄故事”。认真梳理治河方路和治河实践的演变历程,系统研究治河与治国、治河与中华民族文化“内核”的内在联系,以古鉴今汲取哲学智慧和历史教训,以利于更好地探索新时代人水和谐共生之路;讲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老一辈治黄人荜路蓝缕、艰苦创业的故事;讲述沿黄军民团结拼搏,战胜1958年、1982年等历次大洪水的故事;讲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人民治黄事业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古老黄河的沧桑巨变为例证,阐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抓好治黄典型人物和事迹宣传,展现治黄人不畏艰险、执着坚守的无私奉献精神。

充分挖掘、整理和创新黄河文化的科学内涵,发挥文化统领作用,在全国率先打造黄河文化品牌。推动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举措落实落地,倡导讲好黄河文化、黄河故事,让黄河文化入脑入心、落地生根,使其成为赓续中华文明精神图谱的重要底色、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加大宣教力度,宣传黄河文化的政治影响、历史地位、思想内核、主要精神,让公众深刻认识到黄河文化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代表中华文化发展前进的方向,认识到黄河文化是承载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的主流、主干和主体,推进黄河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社会,彰显黄河文化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发挥区位优势,要积极联合黄河流域主要省份以及全国知名文化研究机构等,深入开展学术研讨交流、深化成果展示,创造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源头活水,用黄河文化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黄河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文献、资料、实物不仅要得到妥善的存放,并有专属机构进行管理,抢救、保护这些损坏甚至即将消失的文化遗产,还要调查研究治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治黄理念、治黄器具等,充分挖掘和宣传老一辈黄河人在艰苦的岁月中创下的累累功绩,编制出黄河文化建设资料,不断丰富黄河文化建设的内容,让当下治黄工作者继承黄河文化的精华。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工作中善于发现和总结,摸清黄河文化发展的脉络,按照发展规律进行建设工作。

3.2黄河文化的建设

黄河文化的建设,要始终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认清形势、抓住机遇,振奋精神、勤奋工作,学会用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创新技术、科学治河,用自己的脑和手,依靠科技解决治理开发中的疑难问题,以信息化带动治黄现代化,反映时代的新风貌,使创新繁荣黄河文化得到有力支撑,同时黄河文化又能赋予治河科学新思路,负担起科学治河与文化传承发展的责任,为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成为中华民族文化支撑的坚强后盾。

黄河文化的建设,要始终将理论联系实践,与当下现实的治黄事业以及实践工作紧密结合,以“人与河流和谐发展”、“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为目标,认真落实“治河为民、人水和谐”的治黄理念,积极践行黄河工程、黄河经济、黄河文化、黄河生态“四位一体”协调发展工作理念,大力弘扬黄河精神和“工匠精神”, 深入挖掘和弘扬传统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广阔外延,逐步形成黄河文化特有的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强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着力推进黄河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最终实现黄河长治久安的目标,促进沿黄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3.3、丰富治黄文化载体,大力开展“美丽黄河”建设

流域管理部门应当结合“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新要求,大力开展“美丽黄河”建设,以人与黄河和谐相处为目标,以黄河水资源、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为核心,从建设人水和谐的现代治黄体系出发,将黄河工程、黄河经济、黄河文化、黄河生态“四位一体”作为统领全局的思想线,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充分利用现有的黄河工程、一线班组,把“党建美学”、“生态美学”、“文化美学”融入防洪工程生态建设全过程,以“小景点”嵌入“大工程”、“小平台”弘扬“大文化”,在对黄河工程进行绿化、美化、突出文化包装的同时,按照由点到线、由线成面的原则,规划建设各种黄河文化载体,发展黄河文化这一独有的产业,通过在戗台、淤区或堤肩建设黄河风景区、文化游园、黄河博物馆等亮丽工程建设,做到“一园一景、一园一韵、一园一魂”,将黄河堤防工程打造成为具有文化、旅游、休闲、健身于一体的生态长廊、景观长廊、文化长廊,不仅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还加强对外交流与宣传,让人们更多地认识黄河、了解黄河,让沿河村民“出门有游园,散步闻花香,游览学文化”,享有更多“绿色福利”、“文化福利”,实现发展旅游经济、弘扬黄河文化和乡村振兴多赢,走出一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4、结语

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黄河文化建设,不仅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还有利于黄河的治理开发与建设管理,更好的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参考文献:

1、《黄河文化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苗长虹 艾少伟 喻忠磊。中国经济网,2019.11.1

2、《深入挖掘精神内核 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崔学军。河南日报,2021.3.24

3、《勇担新使命  奋斗新征程向着幸福河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在2021年全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岳中明,2021.1.27

芦卫国  王丰  卢为民  王军杰   焦作黄河河务局武陟第二黄河河务局


首页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留言反馈/建议
Copyright©2010-2020 中国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11046480号-1
电话:010-84477295 传真:010-84477295信箱:zghhwh060@yahoo.com.cn  技术支持 北京雪狼网络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火器营路1号院1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