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发布时间:2024.6.20 新闻来源:中国黄研会 浏览次数:
366
次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山东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定好位、挑大梁”“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9个省区,全长5464公里,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沿黄9省区牢牢把握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战略导向,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如今,黄河流域城市发展水平和质量显著提升,《中国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报告》数据显示,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总指数从2018年的1022点上升到2022年的1142点。黄河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加速,流域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78万平方千米,库布其沙漠植被覆盖率达53%,曾经的水土流失重灾区已被绿水青山层层环抱。2023年,黄河流域优良水质比例比上一年提高3.5%,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
黄河宁,天下平。保护江河湖泊,事关人民群众福祉,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要为4.2亿人口、百余个地市供给用水,还要支撑起粮食主产区、制造业大省等各地区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升级的相关需求。其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缓解沿黄省区水资源矛盾、提升沿黄居民生活质量、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环节。长期以来,我国以流域为单位,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探索出了一条保护河湖生态的有效路径。例如,全面建立河湖长制体系,省市县乡村五级120万名河湖长上岗履职;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完成7280个河湖健康评价,滚动编制实施“一河一策”“一湖一策”方案7万多个。山西探索出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重要经验;陕西着力推进实施拦沙工程、淤地坝和坡改梯建设三大工程,从源头上控制水土流失等。放眼全国,各地积极推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做好河湖生态保护治理,守护黄河生态、厚植绿色底色。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因此,必须坚持从整体出发,考虑差异、分类施策,把系统观念融入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其中,上游重在治理生态系统退化、水源涵养功能降低;中游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下游重在完善水沙调控机制,减缓黄河下游淤积,确保黄河沿岸安全。黄河上游青海三江源是水源涵养与补给区,地貌特殊、环境容量低、承载力较弱。其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的首要任务在于维护天然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高原高寒地区独有生态系统,有序实行休养生息制度。地处黄河下游的山东先行先试探索水沙调控,基于黄河山东段水沙影响实际,维持山东河段主槽过流能力,维持河口三角洲生态引流和有利于岸线淤进蚀退平衡的水沙关系,为一体推进治水治沙治滩、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好的做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综合整治水土流失,稳固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全方位贯彻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走好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的集约节约发展之路。黄河流域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平均降水量低、水源补充稀少,同时又是确保沿线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经济发展的水资源保障。黄河中上游集聚了一批国家级能源、化工、冶金、制造等工业基地,涵盖电力、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等产业链;而在黄河下游,粮食主产区水资源短缺与确保农业用水之间的供需矛盾将长期存在。因此,要建立起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以可用水量决定沿黄产业发展布局、农业用水方式和城市发展规划,做到“有多少汤泡多少馍”。近年来,宁夏出台“四水四定”实施方案,研究制定六大板块40项指标体系,对黄河水、地下水、非常规水等不同水源进行全口径配置调度,构建指标到县、分区管理、行业统筹的配水体系,探索促进城市发展、产业布局、土地利用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内蒙古积极推进用水权改革工作,截至2024年5月,依托水权交易平台已转让黄河水4.43亿立方米,解决了260多个工业项目的用水紧缺问题。要把水资源承载、水生态约束作为制定沿黄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布局的重要依据和刚性框架,统筹各地引水强度、取水上限、用水规模、资源分配各项指标体系建设,积极探寻水权分配、交易制度机制和智慧化管理,以良好的体制设计和数智化支撑切实提高黄河水资源利用效率和黄河水文生态保护。
未来,沿黄省区要落实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坚持系统观念和问题导向,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立足沿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和现实发展要求,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资料来源:光明日报